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清大原科中心水池式反應爐

今年適逢台灣原子能發展60週年,電力迷有機會在清大工科系   葉宗洸主任以及 王美雅博士的協助下到清大的水池式反應爐Thor參觀,見證台灣原子能發展史上的歷程。

在講Thor反應爐之前,先稍稍講一下台灣原子能的歷史。要知道台灣是個資源缺乏的地方,雖有煤、天然氣,但含量都十分少。在日本時期、國民政府來台初期我們還有辦法使用水力為主、火力為輔的情況來使用能源,但隨著工商發展能源安全的考量以及美國艾森豪總統推廣原子能和平運用,是故1955年在詢問合作意願、原子能委員會成立以及中美原子能和平用途協定簽訂,美方協助我國興建研究用反應爐,可以說是台灣原子能的起點。

1956年清華大學在台復校,第一個成立之系所即為原子科學研究所。反應爐的興建計畫也隨即展開,在校長  梅貽琦、  袁家騮以及  吳健雄等人跟國家全力支援下,順利的於1958年簽訂採購合約,1961年4月13日臨界。
校長 梅貽琦是Thor的重大推手(1)